如何辨別昆蟲?

昆蟲世界多采多姿,藉由仔細觀察昆蟲外部的結構,使我們對昆蟲的理解更加深刻。經過幾世紀的觀察,生物學家們已能夠詳盡地描述昆蟲的結構特徵,依據蟲體各部分不同的功能與構造,將其昆蟲的身體區分成好幾個部位。

▲ 圖示:蜻蜓的解剖構造

昆蟲的成蟲蟲體由三個部分組成:頭部、胸部與腹部。頭部以感覺器官為主,如觸角與眼,及口器。足與翅膀長在胸部,也就是說昆蟲所有的運動器官都在胸部上。腹部為代謝與繁殖的中心,幾乎所有的昆蟲內臟都集中在腹腔;排泄孔與外生殖器位於腹部末端。

雖然分類相近的昆蟲常有相似的結構,但不同類別間的差異可能極大,以便辨識。比方說翅膀的質地、足的形狀、觸角的類型等,都有助於區分辨別。

▲ 圖示:蝴蝶近拍

翅膀在昆蟲分類學上極為重要。大多數有翅的昆蟲,我們只須根據其翅的外觀,便能將其歸類至適當的目別(詳見附錄)。接著就能進一步縮小範圍,仔細觀察該昆蟲的其他特徵,加以辨識其所屬的類別(如目、亞目、科等)。

蝶與蛾的辨識法

誠如各位所見,上圖兩種昆蟲皆具翅膀,且翅膀上都有著精緻繽紛的翅鱗,因此牠們皆屬「鱗翅目(Lepidoptera)」(所有的蝶與蛾皆為鱗翅目)。

左邊的昆蟲體態豐腴、翅膀短,看起來很像蛾,對吧?不過仔細看,牠的觸角末稍呈球狀,這是蝶的特徵,因此我們就能判定牠其實是蝶(Ochlodes sylvanus,挵蝶科的亞歐紅挵蝶)。

右邊的昆蟲乍看像蝶,但牠的觸角呈羽狀,這是蛾的特徵,因此我們就能判定這是一隻蛾(Actias luna,天蠶蛾科的北美長尾水青蛾)。

▲ 圖示:昆蟲的各類觸角

甲蟲的辨識法

除了鱗翅目,種類繁多的鞘翅目也是昆蟲界的名門望族。鞘翅目昆蟲通稱為甲蟲,有著高度硬化且不透光的前翅。依據其他細部特徵可再細分為多種類別,例如象鼻蟲、金龜子、天牛、隱翅蟲…等等。

▲ 象鼻蟲的頭部有個向前延伸的喙。

▲ 金龜的薄層片狀觸角狀似一把折扇。

▲ 天牛的鞭子狀觸角佔其身長一半以上。

▲ 隱翅蟲的翅鞘極短,露出很長一段的腹部。

明白其中的奧秘,便能正確地將昆蟲分門別類。

同類昆蟲、近似的外觀

想要進一步區分同科內的相似物種,就會面臨更大的挑戰。親緣相近的昆蟲總有類似的結構,代表著我們必須更仔細觀察、找出其他次要的細節如斑紋的樣式、數目及面積等。

最常見且臭名昭著的蚊子包括上面這兩種:傳播黃熱病的埃及斑蚊(Aedes aegypti)和白線斑蚊(Aedes albopictus)。我們可以透過牠們的背部(前胸背板)的紋路快速區分兩者:埃及斑蚊有兩條直線和兩條白色曲線,形成狀似小提琴的圖案;而白線斑蚊的背上只有一條白線。

除了上述兩種,還有許多蚊也是黑白相間,只要觀察背部的花紋等細節,即可加以區別。一般而言,體型愈小、同屬物種越多的昆蟲,就越難辨識

▲ 圖示:螞蟻近拍

有些昆蟲甚至演化出不同的品系,使辨識難度增加。例如遠近馳名的異色瓢蟲(Harmonia axyridis),成蟲的翅鞘顏色和斑點數量非常多變。如此一來,要將這些變異個體和其他的瓢蟲作區分,確實頗具難度。

易混淆種類與近距離觀察

某些不同屬的昆蟲卻可能有相似的外觀。這種情形通常是為保護自己免受掠食者侵害,所發生的擬態演化。此時就必須仔細觀察該昆蟲的細微特徵,以作區別。

上圖兩種昆蟲的外觀和行為都像蜜蜂?

細部的比較有助於分辨兩者。

左邊昆蟲的觸角很短——只比突起稍長一些而已。牠有著紅棕色的圓形大眼,若仔細看會發現牠只有一對膜狀前翅;原本後翅的位置則退化為黃色的平衡棍——一小對棒狀的平衡桿;而牠的六隻腳則相當細緻修長。

右邊的昆蟲的觸角的型態則如手肘一般,既粗又易於操控。牠的複眼為黑色、形狀較長呈杏仁狀;有兩對膜翅,不具平衡棍。足部較為粗壯,尤其最後一對足演化出可攜帶花粉的花粉籃(pollen basket),因此我們常會看到蜜蜂後足掛著一塊黃色的東西,即是牠所收集到的花粉糰。

左邊的昆蟲其實是一種食蚜蠅,不產蜜也不會螫人;而右邊才是真正的蜜蜂。

昆蟲種類繁多,特徵千變萬化,單純靠一種生理特徵就想辨識昆蟲是不太可能的。我們必須觀察並了解昆蟲身上各種特殊構造,以便區分不同物種

除了生理特徵外,有時還必須觀察該昆蟲的幼年階段、特定行為、食性、寄主植物和地理環境,以辨別外型看起來非常相似的物種。

附錄:常見的昆蟲類別 (每一類皆附圖示)
鞘翅目

特徵:鞘翅目的前翅硬化為硬殼般的翅鞘、看不見翅脈。幾乎所有的甲蟲都屬於此目。 

常見物種:步行蟲、鍬形蟲、金龜子、叩頭蟲、螢火蟲、金花蟲、天牛、瓢蟲

▲ 各類甲蟲

雙翅目

特徵:膜狀前翅、後翅退化成短棒狀的平衡棍。

常見物種:麗蠅、肉蠅、食蚜蠅、蚊、大蚊、蚋、虻與糠蚊

鱗翅目

特徵:兩對大片的膜質翅,翅膀表面翅鱗密佈。口器主要由吸管狀的吻部組成。

常見物種:鳳蝶、蛺蝶、挵蝶、刺蛾、尺蛾、燈蛾與夜蛾

膜翅目

特徵:本目中具有翅膀的成員,其四片翅翼皆為膜質,前翅大而後翅小。蜜蜂和蟻皆屬本目。

常見物種:蟻、蜜蜂、蛛蜂、寄生蜂、蟻蜂與切葉蜂
直翅目

特徵:前翅為革質且半透明,翅脈明顯。後腿相當長以作跳躍用途。

常見物種:螽斯、蟋蟀、螻蛄、草蜢與蝗蟲

同翅目

特徵:翅膀質地均勻,停棲時翅膀多半收置於腹部上方呈屋脊狀。多虧更進一步的遺傳學研究,現今多數生物學家都同意將同翅目歸類至半翅目的亞目。

常見物種:蟬、蠟蟬、葉蟬、粉蝨、介殼蟲與蚜蟲

半翅目

特徵:具有革質前翅和普通的膜狀後翅。最初歸類在同翅目的所有昆蟲都改歸至此目之下。

常見物種:椿象、盾背椿象、緣椿象與臭蟲

脈翅目

特徵:前後翅之間的差異不明顯且為透明,有類似密集血管的明顯網狀翅脈。

常見物種:草蛉、長角蛉與蟻蛉

等翅目

特徵:前、後翅的質地、大小和形狀幾乎難以區分,且非常容易脫落(有些個體沒有翅膀)。經過更進一步的遺傳學研究後,此目已被併入蜚蠊目。

常見物種:白蟻

革翅目

特徵:這類昆蟲可能具有翅膀或無翅膀。有翅物種的前翅短小呈革質、僅覆蓋胸部。後翅為膜質,摺疊收在前翅之下,其尾部特化成鉗夾狀。

常見物種:蠼螋

毛翅目

特徵:毛翅目昆蟲的體表有毛、膜質翅,可由以上特徵辨識。

常見物種:石蛾、石蠶
 
纓翅目

特徵:體型微小的昆蟲。有的不具翅膀,有的具狹長翅,翅的邊緣長著梳狀細毛。其不對稱的口器顯得相當獨特。

常見物種:薊馬

衣魚目

特徵:這類昆蟲喜歡待在暗處,身體扁平沒有翅膀,觸角和尾絲很長。

常見物種:蠹魚與衣魚

石蛃目

特徵:此類昆蟲身體呈紡錘形、後背隆起且沒有翅膀,有一對尾鬚和一根中尾絲。

常見物種:石蛃

毛蝨目

特徵:毛蝨目昆蟲的身體小且透明,帶有退化無功能的翅膀。牠們的腳能勾住毛髮,但在平坦面上移動困難。此目昆蟲皆為寄生生物。

常見物種:蝨子

隱翅目

特徵:這類小蟲的身體兩側扁平,後腿彈跳能力強,能遠距離跳躍。

常見物種:跳蚤

長翅目

特徵:翅膀為透明膜質、狹長且常有花紋,頭部有著向下延伸的喙,雄蟲的生殖器似蠍尾上翹。

常見物種:蠍蛉與吊蠅

襀翅目

特徵:身體扁平;四片翅翼的紋理相似,停棲時翅膀會整齊堆疊一起,只看得見最外層的翅翼。

常見物種:石蠅

廣翅目

特徵:前翅和後翅的質地相似,翅脈明顯。身型很大且具有發達的鉗子狀下巴(有些物種的下巴很長)。 

常見物種:魚蛉、泥蛉與蛇蜻蛉

竹節蟲目

特徵:這類昆蟲經過演化,讓自己長得像極了樹枝或樹葉。有些物種有翅膀,有些則沒有。

常見物種:竹節蟲與葉脩

蜻蛉目

特徵:這些肉食性昆蟲的腹部非常長,有著兩對細長、脈紋明顯的翅膀。牠們有著碩大的複眼有助獵捕其他昆蟲。

常見物種:蜻蜓與豆娘

蜉蝣目

特徵:這類昆蟲複眼又大又突出,且翅膀薄透、翅脈明顯。毛狀附肢從脆弱的腹部後端延伸出去。

常見物種:蜉蝣

螳螂目

特徵:肉食性昆蟲,有著細長挺直的身軀。由於第一對足多用於擒拿和制伏獵物,移動時一般只用後兩對足。有些物種具有翅膀,有些沒有。

常見物種:螳螂

蜚蠊目

特徵:蜚蠊目為地面爬行的昆蟲,身體扁平或半扁平,有強大的口器能夠咀嚼食物。有些物種具翅膀,有些則沒有。白蟻近年被重新歸類至蜚蠊目。

常見物種:蟑螂與白蟻